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弘孔宣道

公冶長
(西元前519-前470)
問與答
1. 儒家與孔教有何相同和相異之處?

2. 孔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3. 孔教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4. 孔教的最大特色是什麼?

5. 孔教的主要節日有哪些?

6. 孔教的起源及發展歷程是什麼?

7. 孔教的神靈有哪些?

8. 孔教對中國及世界的偉大貢獻是什麼?


1. 儒家與孔教有何相同和相異之處?

    按照孔子及歷代大儒的道德理想與行為規範行事做人的人,都可以稱為儒家。儒家散佈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按照孔子儒家思想,在自己的崗位上敬業樂業,同時,又身體力行,共同把孔子儒家文化發揚光大。儒家有儒學、儒教、儒官、儒將、儒商、儒醫等主要類別。儒教是儒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類別。
傳統中國有儒釋道三教之說。“儒教”一詞始出現於東漢以後,最早如《漢書·遊俠列傳》說“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由於儒教的創始人是孔子,因此,在近代,康有為先生將儒教稱之為孔教。雖然孔教一詞由於康有為的提倡,在近代才被廣泛使用,但不能將孔教視作儒教的一個派別。孔教與儒教是同種一宗教,實質與內涵是一致的,只是名稱不同罷了。

    1895年,康有為上書清帝,建議清廷將孔子作為教主,以孔子的思想學說,教化民眾,移風易俗,並廢除淫祀,設立孔教的組織機構、傳教系統,並派譴孔教傳教者到海外向華僑傳教。1898年6月,康有為又上《請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而廢淫祀折》,正式提議以孔教為國教,建立孔教會。由此可見,孔教是儒教發展到近代而呈現的形態,並非是與儒教不同的宗教,也不是儒教的一個流派。孔教會代表陳煥章、嚴複、夏曾佑、梁啟超、王式通等向參眾兩院提交了《孔教會請願書》,說: “吾國自古奉孔教為國教,亦自古許人信教自由,二者皆不成文之憲法,行之數千年,何嘗互相抵觸呼?今日著於憲法,不過以久成之事實,見諸條文耳。信教自由者,消極政策也;特立國教者,積極政策也,二者本並行不悖,相資為用。”如果有意將孔教與儒教進行區別,並不利於儒家事業的發展。

2. 孔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孔教的基本教義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仁”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的命題,韓愈將“仁”定義為“博愛”。孔子明確指出行“仁”之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義”即是正義精神。儒家主張“見利思義”,“先義後利”,必須在維護正義的前提下去獲取個人的合法利益。“禮”是良好的行為規範。孔子講“不學禮,無以立”,要求“約之以禮”,“齊之以禮”,荀子也講:“禮者,所以正身也”,“禮以成文”。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視“智”,他說:“知(智)者不惑”,提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大學》中講“格物致知”。孔子講“民無信不立”,孟子講“朋友有信”,《中庸》講“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誠信建立在仁義的基礎上,《中庸》講:“誠者,擇善而固執者”。

     孔教的教義,存在於“五經”之中,而五經主要是由孔子依據古代文化典籍編纂而成。五經所載之古代文獻,其實就是華夏民族經歷了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黃帝、炎帝的思想,是堯、舜、禹、湯的思想,是文王、周公的思想,更是華夏民族祖先集體智慧的結晶。孔子以超凡的智慧和膽識,將華夏民族的集體智慧闡述出來,進行發揮,加以宣揚,因此,孔子儒家思想就是中華民族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集中表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教教義理所當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軸心。

3. 孔教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信仰是一切宗教最本質的特徵。無疑,儒教具有了宗教的這一本質特徵。孔子是萬世師表,思想博大精深,後人尊崇之,高山仰止,在信仰上可以說無與倫比!張岱年先生為本人所著《孔學論集》所作的序言中說:“孔子學說與其他宗教不同,然而孔子提出了人生必須遵循的為人之道,使人民有堅定的生活信仰。在這一意義上,孔子學說又具有宗教的功用。可以說孔學是一種以人道為主要內容,以人為終極關懷的宗教”(《孔學論集序》)。

    孔教的信仰體系是由以下的眾多因素建構起來的。《論語》等四書五經就是孔教的經典,是我中華民族的真正聖經;孔廟、歷代聖賢祠廟、祖先祠廟、書院就是孔教的教堂,是國人追思、拜祭聖人孔子及歷代聖賢的聖堂;仁、義、禮、智、信等人類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範疇,便是孔教的教義;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孔教制定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文明行為規範、道德行為規範,這些都是孔教的教規;昊天上帝、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各種自然神、歷代聖賢英烈就是孔教的神靈。天即是指華夏民族心目中的至上神,即昊天上帝。在《論語》中孔子自己提到"天"共14次,充分表現了孔子對昊天上帝的崇敬與信仰。孔子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篇》)孔子建立了孔教的宗教儀軌:祭祀、齋、祈禱。孔子對神靈持敬重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雍也篇》)。但要親自參加祭祀:"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篇》)齋是一種普遍的宗教儀式,對此,孔子持極為謹慎的態度:"子之所懼:齋、戰、疾"(《述而篇》)並且嚴格遵循在齋戒期間衣著、飲食、居住方面的要求:齋,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鄉黨篇》)孔教也有自己的紀年方法,基督教有西曆,佛教有佛曆,而作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孔曆,則是以孔子出年那一年的農曆一月一日為起點,至今已有2558年。

4. 孔教的最大特色是什麼?

    孔教既是神道之教,也是人道之教,這就是孔教的最大特色。孔教與西方基督教、天主教相比,是不同的宗教,不能用西方宗教的標準來衡量孔教,更不能認為孔教與西方宗教不同,就否定自己的孔教。聯合國確認十三個傳統宗教,孔教是其中之一,彼此相互確認為宗教。孔教的獨特性表現在:孔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是人道之教,又是神道之教。孔教推行的“教”,具有宗教的各種意義,是“有教無類”的“教”,“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教”,杏壇設教的“教”,教化的“教”。 孔教依據人性、人情、人道而創立,康有為認為,孔教“敬天而愛人,尚公而親親,忠孝信義,愛國親上”,①(康有為:《域多利義學記》,湯志均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第401頁,中華書局1981年。)同時,康有為指出,人道之教比起純粹的神道之教來,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太古草蒙尚鬼,則神教為尊,近世文明重人,則人道為重,故人道之教,實從神道而更進焉。”(《孔教會序二》,湯志均編:《康有為政論集》(下冊)第739頁,中華書局1981年。)香港孔教學院創辦人陳煥章先生認為:“有人道之教,有神道之教,道雖不同,而皆名之為教,孔教兼明人道與神道,故樂記曰,明則有禮樂,出則有鬼神,是孔教之為宗教,毫無疑義。特孔教平易近人,而切實可行,乃偏重人道耳。” ( 陳煥章:《論孔教是一宗教》,《民國叢書》第四編第2輯,上海書店影印) 孔教的目的是要建設人間天堂,解脫不在彼岸而在此岸,不在來世而在現世。建設人間天堂的基本途徑是:以“仁、義、禮、智、信”等符合人間現實生活需要的道德精神為基本教義,通過教化,通過德治,養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實現大同理想,從而使人人有安身立命之處。孔教是可以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人道宗教,作為一個孔教徒,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通過修養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進而服務國家世界,這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路。


5. 孔教的主要節日有哪些?

    孔教的主要節日有:孔聖誕節、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巧節等。每一種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宗教儀式,孔教也不例外。孔教的宗教儀式主要有:祭孔禮、祭天禮、祭祖禮、敬孔禮、孔教婚禮、孔教喪禮、孔教成人禮、開筆禮以及在孔耶誕節、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巧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舉行的一系列儀式。孔教的宗教儀式主要體現在《禮記》裏,也存在於中國傳統的民俗民風中。孔子最重禮,在孔子儒家思想影響之下,中國才成為禮儀之邦。

    孔子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也是全人類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將孔子的生日9月28日(這是根據夏曆8月27日換算出來的)定為“世界教師節”,美國參眾兩院立法確定孔子的誕辰9月28日為美國的教師節,美國加州把9月28日定為“孔子日”,中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也均把孔子的生日定為教師節或慶祝日。現在,孔教學院已經向特區政府申請定萬世師表孔聖誕日(夏曆八月廿七日)為教師節公眾假期,已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機關刊物《前進論壇》主編李漢秋已聯名42位委員提交提案,建議以孔子誕辰日作為教師節。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祖國大陸一定會將教師節定在孔子誕辰日。而在香港確立孔聖誕日為公眾假期,將會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極大地推動孔子儒家文化的復興。確立孔聖誕日為公眾假期,具有雙重的含義:對一個孔教教徒來說,這是宗教節日;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這是一個緬懷偉大思想家的紀念日。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之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端午節的主要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婚姻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006年,出席國際儒學聯合會等單位,在河南省新鄉市召開的“第二屆儒家倫理與東亞地區公民道德教育論壇”的部分專家學者,發出關於設置中國“母親節”的倡議。倡議書中講道: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孟軻)的母親仉氏,古今有名。西漢劉向的《烈女傳》有詳實的記載。《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兩句話,多年來膾炙人口,懿範永傳。孟母在生下兒子孟軻後僅僅三年,丈夫孟激去世,她茹苦含辛地教育孩子,倍受人們尊敬。孟母三遷的故事是孟母帶著孩子離開墳地、鬧市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搬到有利於對孩子的培養的學宮之旁。她又用一種孩子想像不到的斷機舉動,震動孩子的心靈後,向他耐心講述學習不能中斷的道理。從子女成長的外部環境到孩子學習的內部規律都有了。小孟軻在這樣正確的教育下,端正態度,奮發努力,終成大器。孟母教子的故事流傳千古,孟母是人們心目中最偉大的良母形象。生兒育女是為人母的開始,中國傳統稱生日為“母難”之日,這表明為人子者勿忘母恩。我們倡議將孟母生孟子的那一天定為中國的“母親節”。


6. 孔教的起源及發展歷程是什麼?

    孔教的歷史應從孔子誕生之時算起,至今已的2565年的歷史,今年也就是孔曆2565年,比西曆還早558年。孔子創立孔教(儒教),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基本教義,孔子整理並闡釋的古代經典,連同《論語》,成為孔教的經典。儒教在當時已得到廣泛傳播,有弟子三千,組成龐大的宗教團體。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標誌著儒教從此成為國教。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中央政府下令所有郡、縣、鄉、學校,皆祀聖師孔子。(孔繼汾:《闕裏文獻考》,卷十四,頁2上)

    從漢武帝時代到清朝中期,儒教一直保持著國教的地位,儒家思想一直是全民的主導思想。到了唐代,全國各地普遍建孔廟,舉行祭祀,儒教作為國教的地位得以強化。宋明理學家以天理觀的方式表述了終極關懷的思想,使儒家的宗教天命觀理論化、思辨化。宋明理學家在傳播儒教方面也作了很大的貢獻,他們將儒教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儒教的四書五經成為中國教育及科舉的主要內容。在弘揚儒教的神州大地,歷代都出現大儒,如孔子、曾子、顏子、子思、孟子、董仲舒、韓愈、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王夫之等偉大的儒家。中國在歷史上正因為有了儒教,才能以孔子儒家思想為精神紐帶,形成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中華民族。從西漢至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的人口基本上保持在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可以說,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是儒教信徒。

    清末民初,康有為先生宣導孔教,認為中國“人人皆在孔教中”。 最早出來組織孔教活動的是康有為的弟子陳煥章(1881-1931),廣東高要人,清朝進士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陳煥章先生還寫了《論中國今日當昌明孔教》,說:“孔教者,中國之靈魂也。孔教存則國存,孔教則國昌。”1912年10月7日,陳煥章、沈曾植、梁鼎芬、姚文東等發起在上海成立了孔教會,陳煥章任會長。孔教會的章程規定“以昌明孔教、救濟社會”為目的。此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先後成立的類似組織有北京的“孔社”,濟南的“孔道會”,青島的“尊孔文社”,太原的“宗聖會”,揚州的“尊孔崇道會”等,各地的政要名流更是推波助瀾,極力支持。陳煥章任主編的《孔教會雜誌》,康有為主編的《不忍》,是孔教活動的主要輿論陣地。同年8月,國會參眾兩院開會討論憲法。孔教會代表陳煥章、嚴複、夏曾佑、梁啟超、王式通等向參眾兩院提交了《孔教會請願書》,要求“於憲法上明定孔教為國教”。他們說:“立國之道,本在乎道德”;“而中國之道德,源本孔教,尤不容有拔本塞源之事。故中國當仍奉孔教為國教。”可惜當時議會在各種勢力的幹預下,決定孔教不宜為國教,但同時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之本”。9月27 日,孔教會在曲阜召開全國大會,決定成立孔教總會。會後孔教總會由上海遷至北京,康有為任會長,陳煥章任總幹事,負實際責任。孔教會在各省成立有分會或支會。

    

7. 孔教的神靈有哪些?

    孔子說過:“敬鬼神而遠之”,如果孔子否認鬼神,則何敬之有?孔子也說:“丘禱之久矣”,如果否認有天神,則向誰而祈禱?孔教的神靈系統主要體現在中國民間每家家堂上所立的“天地國親師”牌位上。孔子在衛國時﹐衛國的一個官員要求見孔子﹐並說﹕“來這裏的有道之士﹐我從來沒有見不到的﹒”見到孔子之後﹐這位官員出來對孔子的弟子們說﹕“你們不必擔心夫子失去官位﹒天下已經混亂很久了﹐上天要讓夫子作木鐸﹐是讓他教化民眾﹐警醒世人﹒”由此可見,孔子可作為神聖使者降臨人間的。孔子去世之後,人們通過孔子思想而知天道,每年祭祀孔子,是中華民族的聖誕,孔子作為孔教的創教之主,千百年來得到歷代廣大民眾的無比崇仰。傳統上設有孔子之神位,寫上“大成至聖孔子先師之神位”,心香一柱祠先賢的敬禮。
   
    中國人在自己家堂上供奉著的“天地國親師”位,就是孔教的神靈系統。
 
    孔教的神明是指:

    昊天上帝:在殷墟發現的商代甲骨卜辭中就有“帝”這一名詞,陝西鳳雛H11所出第112片周原甲骨卜辭有“上帝”一詞。“帝”及“上帝”指的就是統轄眾神﹑創造宇宙﹑主宰萬物的至上神。在孔子整理的《詩》﹑《書》裏保留了“上帝”這一名稱。《尚書﹒湯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詩﹒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由上說明,中國人的上帝觀念﹐在西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時)以前就已存在﹐比基督教的上帝觀念早了一千六百多年﹒外教銓釋中文的“上帝”由此而來。
   
    聖人﹕孔子口含天憲﹐使命人間﹐是上帝在人間的唯一最高代表﹒孔子為孔教創教教主﹐孔教基本教義由孔子確立。孔子為萬世師表﹐是人類最高的道德榜樣﹒

    天神﹕天為眾神所在之處﹐後引申為眾神﹐包括日神﹑星神﹑月神﹑風神﹑雨神﹑雷神等諸神﹒人有危難﹐呼號於天﹐意在得到眾神之庇佑﹐化險為夷。

    地祗﹕土地神﹑五穀神﹑山神﹑河神等。

    歷代聖賢﹕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使在此之前而形成的中華人文道德傳統得以保存。孔子上承數千年﹐下啟二千五百餘年﹐孔子之後有孟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等等。歷代聖賢繼承孔聖大道﹐踐行並闡釋孔聖大道﹐維持中華道統數千年不墮。
    諸姓祖先﹕祖先崇拜是孔教的一大特色,人們將自己的祖先奉上神位,將自己的歷代祖先亦作為神,精神不死的神。祠堂上設有歷代祖先之神位。


8. 孔教對中國及世界的偉大貢獻是什麼?

    孔教對中國和世界的作用與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孔教促進世界文明與宗教的多元化,有利於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在宗教領域,孔教就是孔子貢獻給人類的精神珍品。孔教是屬於全人類的,因為,孔教是最符合人性的宗教,因而可以超越國界,超越時空,超越民族,成為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儒家思想“和而不同”的原則,不強求各種文化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的相同,而是承認各種文化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的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只要堅持“和為貴”的原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就能保護和發展世界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避免世界文化的單一化和平面化,按照“和實生物”的原理,達致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儒學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遺產,載負著人類最完善的精神價值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是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儒學如果不幸衰落了,不僅是中華民族無可挽回的損失,也是人類文明的災難,全世界的有識之士都會為之痛惜。我們應當弘揚儒學,通過文明對話、交流與傳播,使之成為全球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孔教樹立中華民族精神軸心,有利於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是整個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包括孔教、儒學、儒官、儒商、儒將、儒醫在內的六類儒家,遵照孔夫子及歷代各位賢者的教導,按照仁、義、禮、智、信五常去參與社會活動,手中掌握著促進中國和平統一的精神武器,以孔子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的積極推動者。儒學闡釋孔子儒家文化,孔教以多種途徑向廣大群眾傳播孔子儒家信仰,從而建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培養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意識,形成中華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儒商則是以儒家理念推動中華經濟圈的形成,建立連結海峽兩岸的經濟紐帶。儒官、儒將在儒家仁愛、和平理念的指導下,推動兩岸關係向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

    3)孔教培育人類的道德素質,提高人類生活的精神品質。
人的道德素質並不是生而具有的,也不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而形成的,而是由一定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培養的。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已充分證明,中華民族的道德觀主要是用孔教來培養的。培養人的道德觀,乃是孔教的主要功能。孫中山先生主張“恢復中國人的固有道德”,其內容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孔子所宣導的仁愛、正義、禮儀、智慧、誠信、節儉、廉恥、樂觀等,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對全人類來講,都具有永恆的價值。孔子宣導的道德觀,不僅能重塑中國人的道德精神,而且可用於救治西方社會病。美國總統列根曾說:“孔子高貴的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全世界人類豐富的為人處世原則。”全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宣導人類要回到孔子的精神上去,正是看到了孔子儒家思想對提高人類道德素質的作用。

    4)孔教宣導和而不同,可以促進世界和平。
在孔子儒家思想之指導下,中華民族成為最熱愛和平的民族。儘管中華民族在十七世紀中葉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中華民族一直在遵守孔夫子的教導:“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不主張靠武力去征服周邊的各民族,而是用道德去感化他們,用儒家文化去教導他們。結果,一個偉大的奇跡產生了:生活在華夏民族周邊的各民族,在儒家文化的感召之下,紛紛投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造就了當今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世界各國人民,如果按照孔子“天下為公”、“和而不同”的觀念去做,就能達致世界和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