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學院動態

公孫龍
(前498年-?),字子石。
主頁 > 學院動態 > 學術活動 > 體現中庸之道 香港教育大學訪問 體認人倫大道 培養高尚生命
體現中庸之道 香港教育大學訪問 體認人倫大道 培養高尚生命

體認人倫大道 培養高尚生命

早前,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接受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的訪問。

在訪問中,湯恩佳院長分享了孔教儒家的生命觀:「利以養體、義以養心」,引導大家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推行高尚的生命教育,希望大家能對孔教儒家的目標有更多的認識,培養並實踐出高尚的生命。

湯院長又再次闡述:孔子儒家思想六大功能、以及孔教關於生死對本的觀點等等。

期望大家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忘宗背祖,認定孔教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通過學習和修養,認識和掌握「理」和「道」,潛移默化成為內在的思想,轉化為行為的動機,達到「與理為一」的境界。

訪問深入淺出,值得細看,以加深對孔子儒家儒學的理解,培養建立高尚正面的人生觀。有興趣人仕敬請留意香港教育大學推出專訪日期。

生死識惜 養體養心

孔敎儒家的目標是培養聖人、賢人、君子,是在較高層次上進行生命的教育。

孔教生命觀的核心就是心性之論,人的生命,包括身與心,儒家宣導「利以養體、義以養心」。

認識到人的身與心有不同的需要,分別由物質利益和精神營養來滿足,這種理論實現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既反對拜金主義的純粹物質追求,也反對脫離現實生活進行單純的精神追求。

所以生命教育,既要有身的教育,也有心的教育;人的成長,既有身體的成長,也有智慧的成長,更有心靈的成長。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要避免種種痛苦,同時也不希望別人有種種痛苦。為了擺脫生命的各種苦難,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很有必要。
由於許多人缺乏儒家文化的教養,不懂得儒家的心性之學,於是在推行生命教育的時候,只能大量運用西方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低層次的生命教育。

許多地方開展的生命教育,重視的大多是人身安全,防災防病,防止自殺,心理衛生,生命自保等等的內容,缺乏了對人性完善的養護、放棄了對崇高道義的追求。將物質作為衡量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唯一標準,這樣的生命教育存在著膚淺化和庸俗化的傾向。

孔教儒家的目標是培養聖人、賢人、君子,是在較高層次上進行生命教育。目的是讓人,體認人倫大道,培養高尚的生命。

培養高尚的生命,可從五個方面實踐:
一) 珍愛自己的生命
二) 珍愛他人的生命
三) 提高生命境界
四) 超然面對死亡
五) 都市人、年青人,應保持健康、合乎道德的價值觀、心境

孔教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
第一,能促進世界和平 世界各國人民如能遵照孔夫子「天下為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教導,建設大同世界,實現世界和平。
第二,能提升全人類道德素質 人的道德素質需要由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培養,儒家宣道的「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十德思想,對全人類來說也是具有永恆的價值。
第三,能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堅持孔教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則,堅持「和為貴」的原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就能保護和發展世界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按照「和實生物」的原理。達致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第四,是中國56個民族、14億人民的精神軸心 中華民族的主要標誌,就是以孔教儒家思想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唯有以孔子儒家思想作為中國精神軸心,同心同德,中華民族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能促進中國和平統一 在共同精神理念的信仰之中,建立血脈相連的情感,溝通彼此的心靈,在民族特性的認同之中,建立無形的精神紐帶,培養同舟共濟的意識。
第六,能達致與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我贊成宗教自由政策,並希望孔教也能同其他宗教一樣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大家都有機會平起平坐、平等競爭、共同發展。

孔教這六大功能,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國人不至於忘宗背祖,奠定孔教的主體地位,才能夠真正形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的認同感,建立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精神紐帶。

我們通過學習和修養,認識和掌握了「理」和「道」,自己的思想言行完全自然而然地符合「理」和「道」,達到「與理為一」的境界。

道德規範不再是對人的一種束縛,而是潛移默化成為內在的思想,轉化為行為的動機。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道理」的體現,也就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樂」的境界。

以上便是孔教關於生死的基本觀點。